尚腻网 > 生活 > 正文

​历史版的军师旅团营,古代军队是如何编制、运作起来的

2024-10-31 18:47 来源:尚腻网 点击:

历史版的军师旅团营,古代军队是如何编制、运作起来的

古代各王朝的军队规模虽然有大有小,但最少的也有几万,多的则有上百万,军队打仗不是街头斗殴,大家一哄而上就行,需要通过完善的组织将人马合理的运行起来,让成千上万人按照一个目标、一个命令行动,才能高效的发挥作用。那么历代王朝军队的建制是怎么样的呢?

商朝军队的编制,只能从甲骨文中作大致的推测:分为右、中、左三个师,最基层的单位是“什”,有10个人,中间的各级目前尚不清楚。

周朝的军队是以战车为中心,1辆战车称为1“乘”,配备25名士兵、5名杂役,25名士兵中包括甲士10人、徒卒15人。当时经常以“乘”的数量来计算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春秋战国时期就经常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武王伐纣时,其军队主力就是“革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

周朝的最大军事单位为师,关中地区驻扎6个师,河南地区驻有8个师,合计14个师(有人认为还有殷8师,也就是22个师),每师2500人;诸侯根据大小,分别拥有1-3个师的兵力。军队的基本层级分为师、旅、卒、两、伍,其中每师5个旅、每旅4个卒、每卒4个两、每两5个伍、每伍5个人,1个两就是1乘作战单位。也有的人认为周朝可能还有军的建制,每个军5个师共12500人。

这个类似“五五制”的军队组织形式,在封建各个朝代基本上得到了延续,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变化,经常出现的是“二五制”、“十进制”等“五五制”的变通形式。

比如,汉朝军队的基层是5人组成的伍,2个伍组成1个什,10人;5个什为1个队,50人;2个队为1个屯,100人;5个屯为1个曲,500人;2个曲为1个部,1000人;5个部为1个营,5000人;出征的将军指挥若干营。

也有人说汉军的最高级别为军,1个军3200人,1个军辖2个裨,1个裨辖2个校,1个校辖 2个部,1个部辖2个曲、1个曲辖2个官,1个官辖2个队,1个队辖5个火,1个火辖2个伍。

三国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其军队组织结构变化很大,军队的层级名称可能有些细微的变化,但底层的“什伍”制基本没有改变,中层基本上也是以“二五”制为主。

唐朝时实行府兵制,1府有4-6个团,每团200人,长官称校尉;1个团辖2个旅,每旅100人,长官称旅帅;1个旅辖2个队,每队50人,长官称队正;每个队辖5个伙,每伙10人,长官称伙长。大规模出征时,往往还设置军一级,每军大概2-3000人,并不固定。

北宋时以禁军为主要作战力量,其最大编制为厢,1个厢辖10个军25000人,1个军辖5个营,1个营辖5个都,1个都辖2个队,1个队辖5个什。南宋军队虽然是在北宋军队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但由于北宋的崩溃和战争的频繁,军队编制变化较大,逐渐形成了驻屯大军、军、将、队等层级,各支驻屯大军内部的编制人数也有很大区别。比如著名的岳家军鼎盛时期就有10万余人,12个军,22个统制,正、副、准备将各84名。

元朝的蒙古人起自部落制,其管理相对粗放,在成吉思汗时设立了万户府(3000~7000人)、千户所(300~700人)、百户所(100人)、牌子(10户)等4级,分别由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统领,以十进制为单位,每个上级单位大概下辖10个左右下级单位,其具体的军事组织情况元廷一直视为高度机密,并不对外公开。

明朝实行卫所制,1个卫5600人,下辖5个千户所,长官称指挥使;每个千户所1120人,辖10个百户所,长官称千户;每个百户所112人,辖2个总旗,长官称百户;每个总旗50人,辖5个小旗,长官称总旗;每个小旗10人,长官称小旗,还是以“什”为基础单位。

清朝的主力军队为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共24旗,1旗辖5甲喇,共7500人,长官称旗主;1甲喇辖5牛录,共1500人,长官称甲喇额真;每牛录300人,长官称牛录额真。另外还有汉人组成的绿营,出于对汉人的猜忌,绿营的正规建制很小而且凌乱,大概最基本的单位为营,人数从几十人到上千人都有,营下设汛,营以上按照管辖营的多少、地位的重要又分为标、协两种,但没有固定的隶属关系和数量。

当然,以上各种编制,在当时也只是一种基本的形式,根据兵种、区位的不同,具体的下辖单位和数量还有一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