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社会 > 正文

​粒粒皆辛苦:潮汕特产“薄壳米”历经十余道工序方可登上餐桌

2025-07-29 19:22 来源:尚腻网 点击:

粒粒皆辛苦:潮汕特产“薄壳米”历经十余道工序方可登上餐桌

潮汕最海味:薄壳米

薄壳,是一种潮汕人才看得懂的贝类,壳极薄,故名薄壳。主产潮汕沿海(潮州饶平及汕头澄海居多)和福建东南部。#吃喝玩乐在潮州##潮州##潮州头条#

靠海吃海,汕头澄海盐鸿的薄壳近海移植加工由来已久,薄壳米生产远近闻名。每一粒薄壳米,每一个薄壳都凝结了潮汕人的汗水和智慧。

新鲜出海的薄壳须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脱锭、筛选、浸漂、煮沸、搅拌、捞米、撒盐、滤水、保温、冷却等....,方可装篓上市。

薄壳,学名“寻氏肌蛤”,因壳薄故而称为薄壳,生长繁殖在浅海湾的滩涂中,据称薄壳的人工养殖就是潮汕人首创的。清嘉庆《澄海县志》中已经有了薄壳场的记载:“薄壳,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黏,形似凤眼,壳青色而薄,一名凤眼蚬,夏月出佳,至秋味渐瘠。邑亦有薄壳场,其业与蚶场类。”渔民们采捞薄壳后,经加工脱壳煮熟,捞取其肥嫩肉粒而俗称“薄壳米”。

渔民潜入从海底将薄壳捞出

渔民潜入从海底将薄壳捞出。

渔民将薄壳倒在方框网中,不停踩踏,使泥沙及杂物与薄壳分离。

渔民将薄壳倒在方框网中,不停踩踏,使泥沙及杂物与薄壳分离。

经过仔细地挑拣

经过仔细地挑拣,把杂物分离出来。

一兜经过初步筛选的薄壳被拿上鱼排

一兜经过初步筛选的薄壳被拿上鱼排。

阿姨正在把一串串的薄壳分离开来

薄壳被带回了加工厂,一位阿姨正在把一串串的薄壳分离开来。

把水烧开,准备下一道工序。

水烧开以后,大叔倒入薄壳开始漂洗直至煮沸,这时薄壳米就从薄壳里分离出来

将其捞出装篓就可上市了。

这里还有个跟薄壳有关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个皇帝流落到潮汕地区,找不到东西吃,饥饿难耐,见有户人家,便去讨碗饭吃,这家住着一位老阿姆,便用大麦粥配咸薄壳招待伊,皇帝吃后觉得很赞,便询问所食是何物?由于大麦状如珍珠,薄壳形似凤眼,老姆便随口说了句“珍珠糜配凤眼鲑”。谁知皇帝铭记在心,回到宫中继续钟鸣鼎食,山珍海味,很快就厌倦,思念起“珍珠糜与凤眼鲑”来,奈何宫中御厨无人能做,只好找来老姆,老姆献上大麦糜和咸薄壳,皇帝看到确是此物,吃后却不如当年滋味,老姆说潮汕有句俗话,叫“肚困番薯胶胶,肚饱龟肉柴柴”,皇帝听后觉得“有影”(有道理)便认了。

至于皇帝是谁,至少有唐宣宗李忱、宋少帝赵昺、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等三个版本,但无论是哪一个,都经不起推敲,何况他们在位时番薯都还未传入中国。显然,和众多民间传说一样,这个故事也存在着拼接和杜撰,但一点也不影响潮汕人对咸薄壳的喜爱。即便是平时吃白糜配咸薄壳,潮汕人也会半得意半自嘲地说“食珍珠糜配凤眼鲑”。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作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