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社会 > 正文

​《我不是药神》故事的原型是谁,你知道吗?

2025-07-25 21:01 来源:尚腻网 点击:

《我不是药神》故事的原型是谁,你知道吗?

《我不是药神》最近炒得火热,一直纠结这个标题到底想陈述什么内容,昨天一睹为快,想了解这部影片,我们还要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这症候群,看这部片我想起了02年左右的一篇新闻报道,故事的原型叫陆勇,是一位比较成功的个体老板,经营着一家服装企业,每年也该也有个大几十万的收入,遗憾的是陆勇患上了慢粒性细胞白血病,而这个病症唯一的救命药就是瑞士诺华公司的格列卫,好像当时一瓶2万多块钱,作为个体老板的陆勇在使用格列卫一年之后不得不因为费用高昂而面临断药的风险,可以想象如果是普通人患了这个病无疑是在吞噬完家人的幸福后然后等死。陆勇不得已通过网络途径寻找替代药,他联系到印度一家制药公司出产的格列卫的替代品,药效一样,但是价格确是格列卫的十分之一,陆勇无疑找到了生存的希望,同时可以拯救更多的人,而且自己也能赚的免费的药吃,他顺理成章的成了这部分人的救赎者。但是这些药毕竟不是从正规渠道进来的,而且他也确实是牟利了,涉嫌走私,说是法不容情,所以给这期案件的审判者也带来了不少人性的困扰,最终在这类群体的争取和媒体的报道下,陆勇在派出所呆了100多天后重获自由。同时这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最终格列卫被纳入医保,故事虽然曲折,但是结局还是圆满的。

我不是药神应该就是该故事的还原,该片一改徐铮以前搞笑的风格,真正拍了一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让人飙泪的影片,好多人说这部剧的搞笑风亵渎了千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其实我并不为然,这类人群更应该获得人们的同情和关怀,更需要社会的关注,我想我不是药神肯定能为这类病人争取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只是徐铮一贯的搞笑风格给该影片强加上的标签,这部影片是一部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片子,我们完全没必要去深究演员的演技和影片的风格,如果说该片值得批评的地方,就是来得太晚了些,如果早些上映,或许该症候群的病人还能争取到更多的关怀或者部分病人能活的得更久一些,当然,好饭不怕晚,毕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依然还是不为大多人所知道而且依然是治疗费用高昂的病症。

我看我不是药神,我更多的是从人性的方面去剖析这类病人,通过陆勇的案例,我们知道了社会上还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这个群体。这个群体的病人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因为老天跟这些病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们跟身患绝症的病人还不一样,面对高昂的药费,他们的抉择无疑是痛苦的,一边是生的希望,另一边是家人的幸福。跟患绝症还不一样,他们没有选择死亡的决心,选择活下去,他们忍受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病痛面对更多是的高额而又不间断的治疗费用,活下去这个病症就像嗜血恶魔一样慢慢吞噬着家人的幸福,他们每天都活在深深的自责中,所以他们更需要公众的关注和关怀。正如最后那位老太太说的,吃了几年正版药,积蓄吃没了,房子也吃没了,家也吃没了。也正是如此,瑞士诺华公司研制的格列卫是这部分病人的唯一救命药,本来是积德行善造福世人的好事,可惜因为高昂的药价确使一个救人的天使变成了嗜血敛财的恶魔。当然现实中的患者没有想影片中对待瑞士诺华的那种态度,毕竟是诺华让这类人看到了生的希望,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诺华公司在收回研发成本之后能尽到一个公司的社会责任。我想公司也有一定的苦衷,研发费用高昂,而这是一个小群体的病症。

所以谁能提供廉价的格列卫,谁就成了慢粒性白血病患者的救世主。这时候印度制药公司和陆勇的出现无疑是这类群体的救赎者,跟现实中的陆勇不同,因为陆勇本身也是一个该病的患者,为了活着做一些铤而走险的活就显得理所应当。而主人公程勇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是这类群体的触及者,无疑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验,面对这些病患时他能有更多的选择,他既可以是程勇,也可以是假药贩子张长林,或许这也是导演让陆勇身份变换的缘由吧,只是当时陆勇当时联系这个药的时候太过于简单粗暴,不好用故事情节展现,而我们能跟印度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印度阿三就是印度神油了,所以陆勇摇身一变成了卖大力丸和神油的,我认为这是这片的一大败笔,这一点陆勇本人心理也一直不愉快,据说也在维权,把所有的维权费用都捐给慢粒性细胞白血病病人。我倒是希望他维权成功,毕竟徐铮在剧中表现那么高调,现实中赚了钱给他们送去一点关怀还是应该的。

程勇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实实在在地反应了现在医患之间复杂的心理;我想面对这类群体,大部分的人第一反应是这些人可以带来高额的利润。这都可以理解的,无利不来,无利不往吗。程勇赚的高额回报之后,他本来可以收手,面对众多的患者以及被折磨的身心疲惫的家属,程勇禁不住良心的谴责,开始了自我救赎,药品从平进平出,到后来的亏钱销售,可以说程勇的表现和故事的结局没有让我们失望。

借此我还想喷一下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印度NATC0制药公司生产的格列卫仿制药,当时的价格是1300元每盒,确实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福利,印度的仿制药产业还是比较发达的,好多高价的药印度都能仿制,说印度是穷人的药房一点都不为过。印度政府是提倡仿制药产业的发展的,当然并不是印度制药比我们强多少,更多的是从我国进半成品回去再加工,这里面更对的是国家对专利保护的重视程度,但是印度医药产业有点我认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印度政府规定所有的医药产业利润都要控制在15%以内,或许这才是解决高价药,穷人吃不起药的根本。

或许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我们并不是很常见,但是我希望我们能为我不是药神点个赞,知道有这么一群人正在遭受病痛,能给他们送去更多的祝福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