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社会 > 正文

​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埃及国父,一代牛人纳赛尔!

2025-08-01 14:28 来源:尚腻网 点击:

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埃及国父,一代牛人纳赛尔!

"烽火连天际,暗流涌中东,历史长河中,一役定乾坤。"

一九五六年秋,法国小镇塞夫尔英法与以色列三国首脑于此地悄然聚会,密谋了一场针对埃及的风暴。四日之后,以色列突袭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打响。

这场战争的背后,却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博弈。英法两国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以色列停战的协议,却在埃及军队逼近苏伊士运河之际,又玩起了“和事佬”的把戏,呼吁双方停火,却要求埃及放弃自己的领土,这无异于对埃及主权的公然践踏。

埃及必然不能同意,于是英法两国以保护苏伊士运河航运为由参战,三国联军入侵埃及。因为还在几个月前苏伊士运河是由英法两国控制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英法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连美苏两大超级强国也罕见地携手,对三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英法两国无条件撤军。而以色列攫取了地朗海峡的通行权后,方才缓缓撤离战场。

埃及虽然在军事上遭受了重创,但在政治上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他们收回了苏伊士运河,将国内的殖民势力一扫而空,国家因此获得了真正的独立与自由。纳赛尔总统,这位时代的巨人,也因此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引领着阿拉伯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尼罗河畔的觉醒

1918年纳赛尔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巴卡斯区的一个邮局小职员家庭。那时的埃及,正处在英法的殖民统治之下,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幼年的纳赛尔,在街头巷尾见证了这一切,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早早地种下了反抗与自由的种子。

少年壮志:军事学院的磨砺

1937年,纳赛尔踏入了埃及军事学院的大门,这里不仅是他军事生涯的起点,更是他思想觉醒的摇篮。在学院里,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讨论国家的前途命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纳赛尔以其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这个小团体的核心。他深知,只有通过军事手段,才能彻底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埃及的独立与自由。1938年以少尉军衔毕业,派到家乡驻守,后参与秘密革命团体的组织工作。

战火洗礼:自由军官的崛起

1940年,意大利的入侵打破了埃及的宁静,也点燃了纳赛尔心中的怒火。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自由军官组织,誓要与侵略者抗争到底。在随后的几年里,纳赛尔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的洗礼,他们的勇气和智慧逐渐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支持。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纳赛尔作为指挥官,带领埃及军队顽强抵抗以色列的进攻,虽然最终未能取得胜利,但他那英勇无畏的身印却深深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被以色列人称为“沙漠之狐”。

政变风云:共和国的诞生

1952年,纳赛尔和他的战友们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一刻。他们发动了政变,成功推翻了腐败无能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国。纳赛尔成为新国家的领导人,纳赛尔加强了权力,任命阿米尔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在军备问题上,埃及已经与英国签订了新的协定,英国军队将在1956年6月13日之前全部撤出埃及,但以色列的骚扰使得埃及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武器来装备军队。西方国家虽然愿意出售武器,但都附带了各种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主动向埃及伸出援手。1955年,美国策划了巴格达条约,旨在围堵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力。赫鲁晓夫听到埃及需要购买武器的消息后,立即主动联系纳赛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以83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价值3.2亿美元的苏式先进武器给埃及,而且没有附加任何条件。

这一事件不仅加强了埃及的军事实力,也加深了埃及与苏联之间的关系。纳赛尔利用苏联提供的武器,进一步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和驱逐英国军队。纳赛尔的这些行动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但也加剧了与旧官僚集团和穆兄会的矛盾。

苏伊士运河的较量:民族尊严的捍卫

1956年,他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一举动直接触动了英法的利益。他们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军事打击,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中东战争。面对强敌的围攻,纳赛尔毫不退缩,他动员全国军民奋起抵抗,最终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迫使英法撤军。这场战争虽然给埃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纳赛尔却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战争结束后,纳赛尔的声望如日中天,在阿拉伯民众心中,他被尊为领袖,国内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毫无拘束地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推动土地改革,赋予女性平等权利,建立学校并推行免费教育,制定发展工业的十年规划,并在苏联的支持下建造阿斯旺大坝,使国家呈现出繁荣景象。

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纳赛尔承担着诸多责任。他支持阿拉伯国家反抗殖民统治、推翻封建制度,坚决不承认以色列,全力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因此,他介入了也门内战,干预了叙利亚的内部争端,支持了伊拉克革命。这些举措对埃及而言,是沉重的负担,积累的家底逐渐被消耗。此外,纳赛尔的行为虽然受到大多数阿拉伯民众的支持,却激怒了沙特、约旦等君主制国家。这些国家时常利用泛阿拉伯主义来对纳赛尔进行刁难。

英雄迟暮: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阴影

1967年,纳赛尔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封锁以色列的生命线地朗海峡。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埃及军队遭受了重创,大片国土沦丧。

六月九日,疲惫的纳赛尔通过电视荧屏,向全国乃至世界宣告了一个沉重的决定——他承认了战事的失利,并主动承担起责任,宣布辞去领导职务。但是在民众的深情挽留与数百万声声的呼唤中,收回了辞职的决定。但战争的创伤与国土的沦丧,使得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身心俱疲。

为了重振国家,收复失地,纳赛尔不得不寻求外部援助,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苏联。苏联趁机要求在埃及设立海军基地,派遣军事顾问,意图在无形中渗透并影响埃及的军事决策。纳赛尔看来,苏联的援助不过是披着羊皮的狼。

一九七零年纳赛尔的心力已至极限,他对收复西奈半岛的渴望愈发迫切。他准备接受美国国务卿罗杰斯提出的和平倡议,即实现阿以双方的停火,通过外交谈判相互承认,并促使以色列归还侵占的土地。这一决定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纳赛尔的声望因此遭受重创,许多人无法理解他为何向昔日的对手示好。

以色列方面并未接受罗杰斯的和平计划。失地未复,加之国内外局势的动荡不安,让他的精神状态跌入了谷底。阿拉伯国家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巴解组织与约旦之间爆发了内战,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

纳赛尔强忍病痛,召集了阿盟会议,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息这场内乱,促使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就在阿盟会议结束的当晚,九月二十八日,这位为国家和民族耗尽最后一丝精力的伟大领袖,因长期过度劳累而突发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二岁。他的离世,不仅是埃及的巨大损失,也是整个阿拉伯世界难以弥补的遗憾。